一年將接近尾聲,相信大家也開始規劃2019的目標。有計畫地為自己設立目標與理想。無論是20,30 ,40,50…相信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目標等待實現中。

千禧年出生的年輕人有項調查顯示,

超過8成的年輕人表示:人生目標是「想成為有錢人」

5成的年輕人說:另個人生目標是「變得有名」。

在工作上全力以赴、接受更多挑戰、達成更高目標,似乎成為在這社會生存的大多數共識,部分人會用收入與支出是否供得起"養房子"和"過得奢華"為打拼的目標;一旦目標相去甚遠,就另謀高就,甚至離鄉背井,到另一個地方

即便沒有乾淨的天空,沒有正常的作息,只要收入相對高,就把自己的青春,歲月,和健康給奉獻出去,有一種豁出去的態度;也有部分年輕人趁著熱血依然燃燒的時候,暫退社會既定模式,選擇短期打工度假;無論如何,之後回到崗位,似乎脫離不了收入的現實挑戰,不知不覺產生虛擬的假象:認為自己必須實踐「拼命三郎」的行為模式,才能更接近美好人生。

 

然而,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所撰寫的暢銷書《更快樂》(Happier 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中,以「正向心理學」說明了拼命三郎型的人們把達成目標當成衡量成就的標準,而不重視追求目標的過程,以致於他們無法"真正"享受所做的事情,以為達到某個目標就能得到快樂。

班夏哈教授指出,實證研究和名人事蹟的確顯示,設定目標和個人成就確實有關聯,不過,和"幸福快樂"–>沒有直接關係。

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人達成目標後,卻沒有感受到原本預期會獲得的快樂感。甚至回過頭來看,奉獻出去的健康與生活,已無法挽回。哀哉啊...

 

撇開功成名就,如果快樂、健康、滿足感,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人生終極目標,我們該如何達成呢?

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精神病學教授羅伯威丁格Robert Waldinger從他所主持的史上最長的「幸福感」(Happiness)研究,給了我們一個值得參考的答案。

這個哈佛大學針對成人生活所作的研究至今已進行75年,而威丁格教授是該研究的第四個主持人。

 

研究追蹤內容如下 :

1938年開始,研究總共追蹤了724位成人,每一年研究團隊都會詢問研究對象的工作、生活、健康等狀況。

類似如此長期的大型研究都會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受測者中途退出、研究經費不足、研究員研究重心轉移或死亡而無人接手。但是基於堅持與運氣,原先的700多位受測者中,至今還存活的大約有60%,而他們也都已經90多歲。

研究是從兩大群背景迥異的美國波士頓居民開始。第一組是哈佛大學的大二學生,他們後來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都完成大學文憑,並且大部份的人都從軍參與戰事。第二組則是從波士頓地區最貧困的地區挑選出來的居民,他們住在破舊的房舍中,許多人家中都沒有乾淨的冷熱水。

當他們同意參加研究後,所有的青少年都被逐一訪談並接受醫療檢查,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到所有研究對象的家中拜訪,親自與他們的父母親面談。後來這些青少年長大成人了,進入各行各業,有工廠工人、律師、瓦工、醫生、某一任美國總統等;也有些人酗酒,有些人患有精神分裂,有些人從社會底層一路往上爬至上流階級,也有些人則往全然不同的方向走。

大概在75年前沒有人可以想像這個研究至今仍持續進行,只是目前研究對象也開始轉向原先700多位老先生老太太的2千名子孫。

那麼,從70幾年來、幾十萬頁的訪談資料與醫療記錄中,究竟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研究結果與啓發?

 

「有個很清楚的訊息:良好的關係讓我們維持快樂與健康。就這樣。」威丁格教授微笑表示,關於「關係」有三個重點:

 

I. 孤單有害,社交活躍有益健康

與家人、朋友、社群保持較多聯繫的人,心靈比較快樂、身體也較健康;

研究顯示,社交活躍的人比較長壽。

孤單的感覺對身心都是毒害,如果人們非自願地感到孤獨,會容易感到不快樂,在中年時健康狀況會提早衰退,大腦功能較早開始退化,因此容易早逝。

 

II. 友不在數量多寡,而在關係深淺

我們在人群、聚會或婚姻中也會感到孤獨,所以真正重要的是:關係的「質」。高衝突的關係對我們的健康有負面影響,例如:身處爭執不斷的婚姻,可能在健康上,是不益的。而反之,在良好與溫暖的關係中,對健康就有保護作用。根據研究,人們進入50歲時,影響他們日後的健康狀況的,不是膽固醇高低,而是他們對目前所在關係的滿意度。意思是說,在50歲對關係擁有最高滿意度的人,在80歲時是最健康的一群。顯然,親密的關係能減緩老化帶來的生理與心理衝擊。

 

III. 良好關係不只保護身體,也保護腦力

研究顯示,是否能在年老時感受到仰賴與信任另一方,對於腦部健康有重大影響。80幾歲的老先生若能感覺到有可以依靠的對象,他的記憶力就能更長時間地保持清晰;反推之,若老先生沒有這種感受,他就可能提早面臨記憶力衰退。75年研究結果所得的智慧,在在說明了:關係的重要最快樂健康的人,是與家人朋友擁有親密關係的那些人。只不過,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維持關係並不是件簡單的事,如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也曾說過,人的煩惱都是從人際關係而來。

「美好人生建立在良好關係上。」威丁格教授在結語強調著,雖然不容易,但是卻值得我們投入精神時間。

親愛的朋友 , 不論我們現在是2540或50歲,除了追求工作成就,我們是否也正在打造真正的美好人生過程呢?

讓我們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吧

 

 

compiled by 

OBHL CEO dr.Gordon

referred from (商業週刊)廖庭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