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開幕將近一個月,精彩展覽和相關活動仍在如火如荼進行中!這一個月以來雙年展討論度最高的是什麼呢?今年首度參展就讓大家眼睛一亮的梵蒂岡 Holy See Pavilion 肯定是其中之一!梵蒂岡館的位置遠離了人潮洶湧的主要展區,位在綠意盎然的聖喬治馬焦雷島(San Giorgio Maggiore)上。策展人 Francesco Dal Co 邀請十組建築師來打造島上的十座「禮拜堂」,但它們完全不是傳統附屬於大教堂或學校、醫院等的禮拜堂,每一座都徹底脫離了「禮拜堂」應有的樣貌!策展人希望受邀的建築師打造出「可以獨立存在、不依附於其他建築的禮拜堂」,而受邀的名單光看就讓人滿心期待了:像 Norman Foster、Eduardo Souto de Moura 這樣的大師會交出怎樣的成果?跟著我們一塊來看看吧!

 

其實梵蒂岡館不只有十座禮拜堂!這次展覽的靈感來自瑞典建築大師阿斯普朗德(Erik Gunnar Asplund)在 1920 年完成的「林中禮拜堂」(Woodland Chapel)。由 Magnani Pelzel Architetti Associati(Map Studio)打造的阿斯普朗德館(Asplund Pavilion)可說是展覽的序曲,其內部展出阿斯普朗德的手稿,外型則向林中禮拜堂致敬。(Photo Credit:Map Studio / Federico Cedrone)

 

Norman Foster 的「禮拜堂」絕對是梵蒂岡館的一大亮點!這件作品原先的構想其實和現在的模樣相去甚遠。Foster 團隊原以三個象徵性的十字架為骨架,上面覆蓋像膜一樣的篷頂;而在設計過程中,單純的十字架造型逐漸演變成現在所見、由許多桅杆構成的張拉整體(tensegrity),「膜」也變成了踏實的木造結構。(Photo Credit:wallpaper)

 

Norman Foster 如此談論自己的作品:「最早的發想是從場勘選址時開始的,在這座美麗的島上我發現了這兩棵樹,從他們之間看出去的威尼斯湖景如此引人入勝,讓這裡就像是個適合沉思的綠洲。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聚焦在美好的天光水色,讓人可以從日常中暫時解放出來。」(Photo Credit:dezeen)

 

Foster 的「禮拜堂」就像是林中小徑,裡面還有圓潤如鵝卵石的木椅,讓人可以好好享受當初感動了 Foster 的景色。雖然成果和原先的設計之間經過重大轉折,從內部仍可看出最初規劃的十字架的樣貌。(Photo Credit:archdaily、Photograph:Laurian Ghinitoiu)

 

葡萄牙建築師、2011年普立茲克獎得主 Eduardo Souto de Moura 選擇以具有份量感的維琴察石(Vicenza stone)來完成作品,這座禮拜堂由四面石牆組成、結構十分單純。除了刻在內部石壁上、線條非常細微的十字架,還有中央的石座可以算是個「聖壇」之外,幾乎找不到其他宗教元素了。(Photo Credit:dezeen)

 

Souto de Moura 將這座禮拜堂命名為「不,這不是…」(No, it is not…),刻意拒絕了「禮拜堂」的定義,讓這裡更像是個單純的冥想空間。他說:「這不是禮拜堂、不是聖殿,也不是個墓。這只是個由四面石牆包圍的地方而已。」 Souto de Moura 在「禮拜堂」內以同樣的石材打造座椅,讓人可以盡情享受待在其中的時光。(Photo Credit:archdaily、Photograph:Laurian Ghinitoiu)

 

除了 Foster 和 Souto de Moura 兩位大師之外,大家所熟悉的藤森照信也參與了梵蒂岡這次的展覽。他以耶穌誕生的故事為靈感,打造像是馬槽的小木屋;屋頂上和屋內都有十字架,象徵耶穌升天。這件作品如藤森一貫的簡樸風格,而入口處一列保留原木質感的木柱,就像是另一種風情的小型柱廊。(Photo Credit:wallpaper、Photograph:Alessandra Chemollo)

 

藤森的禮拜堂入口門非常窄小,只能側身進入,和他過去設計的茶屋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座「馬槽小屋」也是十件作品裡唯一真正具有「房子」外型的禮拜堂。(Photo Credit:archdaily、Photograph:Laurian Ghinitoiu)

 

十座禮拜堂中,外型特別亮眼的就是這座赭褐色的「晨之禮拜堂」(The Morning Chapel),由巴塞隆納建築師 Ricardo Flores 和 Eva Prats 設計。雖然線條簡潔,但牆上和屋頂挖空的圓豐富了建築的層次,帶來更多觀看的趣味。(Photo Credit:Flores & Prats)

 

晨之禮拜堂位在島的東邊,每天迎接島上的第一道晨光。陽光穿梭樹葉間、穿過圓洞進入教堂,在牆上隨著時間而投射出變化的陰影。 這座光與影的教堂和週遭靜謐的樹林,讓這裡如同建築師所期許的,成為了能夠提供遮蔽、也讓人們在此相會的所在。(Photo Credit:wallpaper、Photograph:Alessandra Chemollo)

 

Carla Juaçaba的「禮拜堂」是十件作品中最極簡的,它由四條八公尺長的不鏽鋼條構成,二為十字架、二為靠近地面的「長椅」,地面上還有七塊水泥讓鋼條稍微架高。不鏽鋼就像鏡子一樣反映著外在的一片綠意,讓這件作品幾乎是隱身於樹林中。(Photo Credit:archdaily、Photograph:Laurian Ghinitoiu)

 

巴拉圭建築師Javier Corvalán的「禮拜堂」造型獨特,由大圓筒環繞著立體十字架,而且整個結構只靠一個三角柱支撐!這個三角柱就像威尼斯水域常見用來警示船隻避免擱淺的三角木頭結構「bricola」,讓主結構的圓變得更開放;整個圓筒從西邊往東邊傾斜,並且會隨風擺動。(Photo Credit:archdaily、Photograph:Laurian Ghinitoiu)

 

義大利建築師 Francesco Cellini 的禮拜堂由兩個互相嵌合的方形組成,他希望能引發大家去思考宗教空間的意義、功能和它們跟人之間的關係。(Photo Credit:archdaily、Photograph:Laurian Ghinitoiu)

 

美國建築師 Andrew Berman 的禮拜堂「某種起源不明的精確形式」(A precise form of anonymous origin)是簡潔的三角屋頂結構,以輕量木材和半透明PC板為主要素材。這座禮拜堂有個相對寬敞的門廊,雖然主體的木材是黑色,但進入以後可以坐在椅子上享受透進來的天光、感受光影的對比。(Photo Credit:archdaily、Photograph:Laurian Ghinitoiu)

 

澳洲建築師 Sean Godsell 的禮拜堂強調「建築的能動性」,它可以重新拆解、運送並再次組裝。他認為21世紀的教堂建築應該要是安寧、安全的所在,是適合讓人沉思、自省的地方。(Photo Credit:wallpaper)

 

從空中俯瞰的其中五座禮拜堂。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結束後,這些禮拜堂會在義大利的地震災區重建、繼續發揮功能。(Photo Credit:archdaily、Photograph:Laurian Ghinitoiu)

 

圖文來源:MOT TIMES 明日誌